首页 > 资讯 > > 正文

故事人 | 对话博采传媒CEO李炼:投身虚拟制片,对我而言顺理成章

2023-05-26 01:50:47        来源:   烹小鲜

这是鲜喵的第 2181 篇吐血原创

喵族码字员:凌云


【资料图】

Pengxx01·故事人

虚拟拍摄需要创作者转变思路。

技术一直是影视行业发展的引擎。

当绿幕抠图引起观众吐槽之后,行业一直在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。利用LED屏进行虚拟拍摄,逐渐成为了新的解决思路。在2019年的《精英律师》里,对LED屏的使用就已经初见成效,而2021年的《理想之城》以及尚待播出的《狐妖小红娘》,都采用了虚拟拍摄的技术,一些虚拟拍摄的影棚也在各地纷纷建成。

其实虚拟拍摄远不仅仅是一块LED屏这么简单,其赋能行业所带来的震撼往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。在5月17日的2023年青年电影周(浙江)中,一场“新青年·新电影·新科技——博采虚拟制片电影科技论坛”就让到场的青年电影人们体验到了这种不可思议。

令他们感到震撼的是一场翻车戏。高速行驶下的车辆先后经历了撞车、翻滚、坠崖等惊险场景,在视觉效果的呈现和镜头调度上都很考验技巧,但成片效果非常不错,每个人都在猜测拍摄中遇到的难点如何克服,但最后的揭秘让他们大吃一惊:这个片段实际上是通过虚拟拍摄制作而成的,它完全是博采传媒虚拟制片全流程的产物。

更令人吃惊的是,这场戏的实际拍摄时间是一年前,但是通过原有的数据,只用了 3天的时间博采团队就还原了整个场景,让现场的观众看到了一年前的场景复现。

在论坛活动结束之后,我们见到了博采传媒创始人、 CEO,导演李炼。对于虚拟制片这个流程,我们有一大堆问题想要询问,李炼一一作了解答,他聊起了为何当初投身于这样一项新技术的研发,阐述了关于虚拟制片的理念,也畅想了行业发展的未来。

从拍动画电影到投身虚拟制片

在创立博采传媒之前,李炼的身份是一位创作者,拍过电视剧,也涉足过纪录片,在博采传媒成立之后,又开始转战广告领域,直到 2008年,他决定拍摄动画电影。

“选择动画电影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难度较高,我想在内容领域有所突破。另一方面在拍广告的时候,除了实拍之外,动画也拍的比较多,从这点上看,转入动画电影的创作,也是顺理成章。”

拍动画电影和拍广告很不一样。广告的成本是按秒计算的,但是动画电影作为长篇内容,逻辑是完全不同的。所以李炼回忆起当时创作第一部动画长片时的状态,因为处于一个没有工业化流程的状态下,硬着头皮拍完了全片,“完全是在痛苦中度过”。

当时项目已经进行了24 个月,而后期渲染时间又需要9 个月,但是时间上等不起。在这个情况下,阿里云的王坚博士找到李炼,表示愿意提供给他6700 台机器使用云渲染来做后期,正是在王坚的帮助下,这部电影才顺利完成制作,现在回想起来,这简直就是“两个理想主义者的任性”。

如果说第一部电影算是李炼对电影工作流程的认知和学习的过程,那么第二部就流畅很多,全程只用了 79个人,拍出来的作品即使今天来看质量也是非常好。通过这部电影的拍摄李炼感受到了流程、管理带来的好处,他发现制作流程对于项目管理的重要性非常大,如果有一个完善的流程,那就既能保证质量,又可以科学控制时间和成本。

李炼给自己提出了两个问题,为什么不可以随心所欲的创作?为什么创作出来要等很长时间才能看到结果?基于这些问题,他提出了一个“所见即所得”的构想。为了实现这一构想,博采传媒专门设置了一个研发中心,对于底层架构进行开发,研发中心不做项目的,专注于整个流程的打造,将虚拟拍摄技术组合成虚拟制片的流程。

在研发之初,虚拟制片这样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在国际上也没有可供借鉴的对象,所以整个研发都是由博采传媒自己完成的,可以说实现了弯道超车。目前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。如今博采除了国内的虚拟拍摄影棚之外,在加拿大温哥华也有一个,专门面向好莱坞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。

如今回望这条探索之路,一切似乎都是顺理成章。李炼谈到他不是突发奇想要去做虚拟拍摄这件事,而是作为一个从业者,在工作当中自然而然遇到了这种问题,必须要想办法解决。由于作为导演和公司负责人的双重身份,既要对艺术创作负责、艺术的结果负责,同时也要对投入的资金负责,就在平衡这两者的关系之中,一条新路就这么走了出来。

不光是一种好的技术

更是一种好的创作思路

说起来,虚拟拍摄的出圈还是因为美剧《曼达洛人》,作为工业光魔对新技术的一种尝试,这部剧让普通观众知道了虚拟拍摄的这项前沿技术。但是在李炼看来,《曼达洛人》的很多地方对虚拟拍摄的运用还很粗糙,依然存在一些问题。

工业光魔为了避免摩尔纹的出现,会采用一些手法去规避,例如把摄影机尽量放在 LED屏场地的中央、大量使用大光孔浅景深、避免把焦点放在屏幕上、演员不能距离屏幕太近……

这样的困难对博采传媒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,李炼表示他们自主研发了Versatile跟焦系统Black Lock,这个系统可以实现把焦点放在屏幕上,进行超近贴屏拍摄。在视觉上做到了让演员走进屏幕,互动感更强,实现了“《曼达洛人》做不到的,博采能做到”。李炼解释说是因为解决问题的路径不一样,一种是单纯的技术运用,另一种则是以项目流程的视角来一揽子解决问题。

简单区分来说, 虚拟拍摄是一种广义的形容,如 LED屏内拍摄、 xR影棚、动作捕捉、视效预演、数字人等技术都可以归入它的范围。而虚拟制片则更像一套系统,根据项目需要把不同的虚拟拍摄技术加以组合,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项目流程。

以博采的虚拟制片流程为例,大致可以拆解为四个部分,即拍摄方案、虚拟资产制作、虚拟勘景和 LED拍摄,在虚拟勘景和 LED拍摄之间还需要 Previz(预演)和 Techviz(预演数据执行)。

想要运用好虚拟制片,“后期前置”很重要。虽然名为“后期前置”,但是这里的前置内容与传统的后期视效工作完全不同,它意味着整个流程的精密严谨。在拍摄团队在初步完成建模之后,一边是演员正常拍摄,一边继续完善建模,虚拟和现实双线并行,互不干扰。像剪辑、特效等部门在前期就要参与其中,利于整体统筹,降低补拍返工的概率。

这跟传统的拍摄流程完全不一样。“后期前置”就意味着开拍之后各部门的协调和镜头场景都已经确定,到了实拍阶段不允许再做更改,传统拍摄时那种在片场灵感乍现、临时更改的拍法,在虚拟制片这里是不存在的。所有的创意必须要在预演阶段确定,然后一丝不苟的执行。

李炼以自己拍摄的科幻短片《诞辰》为例做了解释。这部依靠虚拟制片技术拍摄的短片,在第 12届柏林短片电影节上摘得了“最佳科幻短片:评审团奖”,该片的全部镜头都是现场实时合成,没有在后期制作中添加任何特效。

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,《诞辰》采用了多线并行,后期前置 的操作流程,迥异于传统拍摄手法。这样一部种视觉效果的短片,实际使用的物理道具只有石头等三种物品,其余的全部是LED屏上虚拟产生的,非常低碳环保。整个项目的人力节省大概能达到三分之一,按照好莱坞影视工业体系的标准制作周期来算,整个项目需要41天才能完成,但是在虚拟制片的加持下,全程拍摄只用了9天。

从剧本阶段,李炼就给自己定下了要求,那就是不设条条框框,挑战各种高难度的场景设置,然后用虚拟拍摄解决,看看最后能不能拍出来。《诞辰》收获的一堆国际奖项证明了,虚拟拍摄能够做到实拍做不到的事情。因为拍摄运用的是整个虚拟制片流程,过去不敢写的故事可以写了,过去拍不了现在可以拍了,这对于生产力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提升。

这就要求创作者的思维有所改变。 虚拟制片是一个整体,它需要导演、剪辑、美术指导、摄影指导等不同的工种密切配合,都要对它有了解和认可,才能发挥出价值。对于制片人来说,他需要懂得如何使用虚拟制片这项技术,用到合适的项目、合适的场景中去,甚至还能做到在一个项目里的单场景里,有针对性地使用。

转换创作思维,这点非常关键。按照传统理解,创作者可能只会注意到成本节约的问题,但虚拟制片是一个帮助创作者实现更大的创作自由,提升作品的质感的方式。比如原本有 3000万的预算,借助虚拟制片可以拍出 5000万的效果,节省的是这 2000万的效果空间,而不是从原有的 3000万预算里面去节省。

目前来说,物理场景就是创作者审美的最高标准,没有办法去超越。但是如果是虚拟的场景,就可以根据创作者的需求进行审美升级。有些虚拟拍摄是把LED屏当成背景,但是虚拟制片要求创作者是把它当做场景。想通了这点,一切将豁然开朗。

回归创作本心

虚拟拍摄会成为未来趋势

正是因为虚拟制片需要转变思维方式,因此它的推广在年轻创作者中更为容易。李炼很期望有更多的年轻人,投身创作伊始就是用虚拟拍摄技术拍电影的,不需要再做繁琐的思维转换,因此博采传媒也在跟中国美院、电影学院共建课程,把这项便利的技术推广到更多的群体中去,从青年电影人的角度去进行一些改变。

从已有的案例来看, 虚拟拍摄将不再受服装、色彩等拍摄条件的限制,增加了拍摄角度的可能性,其光线效果更逼真,影片质感大幅提升。在预演阶段,可以做到所见即所得,以此为基础发挥创意,这是依靠绿幕拍摄、无法看到结果的传统做法不能比的。

李炼坚信,只要体验过虚拟拍摄的这种便捷的流程,那么创作者很难不再去继续尝试使用,像夕阳等特定场景转瞬即逝、风雨雪等极端天气拍摄困难等问题,在虚拟制片的流程中都不再是问题了。在降本增效成为业界共识的时候,虚拟拍摄的优势正在逐步凸显出来,对于中国的影视工业来说,还有着丰富的空间可供想象。

“人做事情都是希望更省力的,虚拟拍摄就可以做到让创作者更省力。我有一个愿景,让影视人也可以过上朝九晚五的生活,不用为了等一个夕阳的镜头而反复延长工作时间。我相信虚拟拍摄在未来会成为一个趋势,也欢迎更多的创作者加入到虚拟拍摄的大家庭里。”

-END-

标签:

热门话题
精彩推荐
今日推荐
花木